荻港村:在绿水青山间奏响“两山”和弦

发布者: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9-17动态浏览次数:10


在浙江湖州的西部,距离市区约12公里处,藏着一颗生态明珠——荻港村。这里,水网密布,绿桑成荫,鱼塘宛如散落的翡翠,串起了这个古村落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

 202569日上午,我带领学生来到荻港村的桑基鱼塘系统进行实地调研的教学活动,由于通往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的道路比较狭窄,大型车辆无法通行,我们一行人便在荻港渔庄的停车场下车。一下车,同学们就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,临水而建的回廊蜿蜒曲折,碧绿的荷叶在小雨的敲击下活泼灵动,亭台楼阁点缀其间,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。由于步行路线不熟,我赶忙向这里的保安叔叔问路,热情的叔叔一直把我们送到路口,并再三叮嘱我们该如何到达目的地。大家一路穿街走巷,每次碰到岔路,只要向村民询问,他们都会热情地为我们指路,最终让我们一路顺利到达。我们看到了很多村民在自家门口或干些家务或准备出行,但不管他们是年长还是年轻,脸上的笑容都十分明显,对我们这一支不小的队伍投来好奇又友善的目光。

荻港村拥有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“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”,是现今中国传统桑基鱼塘最集中、面积最大、保留最完整的区域,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。步入桑基鱼塘,仿佛踏入了一个世外桃源。这里,没有城市的喧嚣,只有自然的和谐与宁静。池埂之上,桑树成荫,郁郁葱葱,宛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障,守护着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。微风拂过,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,又似在轻吟着自然的赞歌。鱼塘之内,水波粼粼,鱼儿悠游其间,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。塘泥肥沃,滋养着桑树,而桑叶又成为蚕儿的美食,蚕沙、蚕蛹等则化作鱼儿的佳肴,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、循环往复的生态链。桑茂、蚕壮、鱼肥,构成了一幅丰饶而美好的田园风光图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,也可以领略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还可以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。在我的讲解下,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,记录下这美不胜收的画面,同时将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生态文明理念印在了头脑之中。

然而,这样美丽的画卷也曾被破坏,20世纪上半叶,受世界经济危机和连年战乱的影响,丝织业生产大幅萎缩,太湖流域桑基鱼塘数量锐减,满目萧条。新中国成立后,湖州桑基鱼塘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,但随着经济的发展,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,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,进城务工的农民使劳动力减少,桑基鱼塘的规模不断萎缩,自然环境也随着油脂企业的兴起不断恶化。而随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论断的提出,湖州人民也认识到了这个传承了2500多年的农业文明遗产不能丢弃,根据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继续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从2013年开始,对桑基鱼塘系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。而随着浙江省《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》、桑基鱼塘系统《司法保护令》的颁发,为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划定了红线,目前塘基修复率达到95%以上。一幅践行“两山理论“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
同学们在今天的荻港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,生态旅游让荻港村声名远扬。游客们慕名而来,体验桑基鱼塘文化,春日采桑葚、夏日观鱼跃、秋日品鱼鲜、冬日赏民俗。同学们看到一家家特色的民宿、特产店,巍峨耸立的桑基鱼塘文化馆,还有不同商家满足着游客的需求。同学们不禁被各种特色美食所吸引,想要品尝一下用桑叶做成的冰激凌,也想尝尝远近闻名的“三碗面”……我也终于明白村民们脸上为什么都挂着笑容,那是源自于对美好环境的喜爱,对当下生活的满意,对幸福未来的向往。

如今的荻港村,已是远近闻名的生态富裕村。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,在坚守传统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把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这片土地上。他们懂得,只有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,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,收获生活的富足与美好。而荻港村的故事,也正激励着更多乡村踏上这条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康庄大道,在新时代的田野上,续写更多的 “两山” 理念的新实践故事。


【作者简介】陈筱倩,博士,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。作为“两山”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,在教学工作中,我努力将“两山理念”融入课堂,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、时代背景和实践路径。同时,聚焦生态文明理论建设,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,结合当地特色解析“两山”理念的转化路径,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,培育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自觉。